博士毕业后一般有两条路,要么留校,要么去大型国企央企,选择自主创业的凤毛麟角。
而李果博士毕业后选择了难走的产学研之路。
李果,80后,2011年,李果在住建部借调三年,汲取全国“水污染治理”领域最前沿技术。
他发现,很多科研成果,没法进行成果转化,只能在实验室里待着。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
在他读重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后的过程中也发现,教授或科技工作者们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缺平台、缺资金、缺团队,于是这些想法终究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把科研成果带出实验室——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理工科出身的李果脑海。
01草台班子起跑
2014年的夏天,大雨持续洗刷了重庆半个月,给干涸的长江和嘉陵江注入了新的生机,李果的念头就好像奔涌的两江水,在这个夏天势不可挡地爆发了。
李果揣着博士期间奖学金2万块,和他一位志趣相投的老师成立了一个没资金没技术没团队,只有一个念头的“三无”企业重庆阁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而在30年前,也有位重大学子干了同样的事,也是2万块起家,创造了如今的科技奇迹——华为,他叫任正非。
那个夏天,李果上下奔走在重庆城大街小巷内,但现实给了当头一棒,在环保领域,人生地不熟,好几个月没有业务,他颗粒无收。
多少次,李果回到“公司”——重大B区他的导师办公室的小角落里坐着,默默复盘:怎么回事,难道是不够努力?
原来,在业主看来,公司就是个白板——业绩、资质、案例,啥也没有,别人凭啥信你?
唯有加倍投入。
这边资金吃紧,那边又要早日出产品,李果和同事没日没夜搞研发,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在地上打铺应付下。
但由于没有成熟应用案例,很多业主不愿试用他们的技术和产品。
焦头烂额之时,科学城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含谷镇一项目需求正好与其产品匹配。
这绝对是李果和他的公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第一个示范应用场景,打通从实验室到工业设备的链条,更重要的是蹚过一次河,有经验了心里有底了。
为了打消顾虑,他们把业主拉到办公室当场技术演示,由于环境简陋,能够达到的展示效果有限,但是,待看到出色效果后,业主非常惊讶,很快就签订了合同。
终于,第一台中试产品——村镇污水处理设备不够完美地落地含谷镇,因为节省了结构设计和外观设计费用,找了代加工做出来个外感粗糙的产品。
后来一盘算成本,这个产品卖给业主40万,实际还亏了10万。试点项目中,业主也采用了同行业价格更优惠的竞品,但竞品只卖30万出头,对方还有利润空间。
后来第二年的合作中,这位业主直接找到李果说,“果总你说多少钱?”
“50万。”
“好!”对方价都没回就立马成交。
原来,竞品用了不久就坏了,但李果团队的产品用了一年还在正常运转。
品质,赢得了市场。口碑打了出来,同时得到了很多市场经验和技术积累。
放在含谷那个不够完美的设备,李果觉得效果并不是最好,他和同事就到处去请教,持续学习试错、不断研发创新、不停优化升级。
航拍西部(重庆)科学城
如此团队的经验值起来了,也打造出一款相对完美产品,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去年,仅这款单品就卖了2000多万。
李果发现了研发的重要性,顺水推舟同步成立了研发中心,也发现他坚持的产学研用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现实需求——活下去,从那时起,阁林环保产值便逐年高速扬升。
这时,李果并未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而是带头向顶尖技术攻坚。
02将产学研进行到底
去年,阁林环保联合重庆大学韩乐教授团队研究出的全球首创DDOD氨氮零能耗回收技术和装备,把废水中的氨氮变成硫酸氨,变其废为宝(硫酸氨是氨肥核心成分),将整个氨氮处理的传统工艺路线变革。
但此时,中试装置内需要一种材质极为特殊的膜。
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环顾四周,业内都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李果团队踏访大江南北,找到一家有能力生产的山东企业,但是放心不下——毕竟要投入上百万,打水漂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们驻扎厂里,待了几天几夜,期间一直和对方磋商技术细节,一步不离盯着制作材料,不断做实验,最终成型。
站稳脚跟的李果,现在主要做两件事,其中一件就是他的初心,让更多“好想法”孵化成更多的“阁林环保”,规避他走过的“弯路”、踩过的坑——平台、资金、市场的缺失。
在他看来,从实验室理念到环保大市场的产品落地,有很多障碍,“很多教授、老师可能做了几十年研究,都没办法把一个技术变成一个市场化的产品”。
现在,他们打通了从理论研究到中试试验到装备制造,到资金投入到示范应用的链条,将技术到产品时间大幅缩短。
目前服务了重庆大学三位教授,让其高大上的理论变为接地气的产品,提供平台团队和资金匹配其技术创新想法,并为其应用场景的落地提供深度支持。
更大的构想也正在实施,他们在科学城巴福镇的产学研基地计划于年内开工,明年投产。
其中的研发中心将为年轻教授、科研人员和企业服务,配齐科研所需的实验室、团队、办公室、会议室甚至住宿,只用拎包入住,“实验室小试一成功,产学研团队立马对接上,理念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变成产品,因为旁边就是配套的智能制造工厂。”
回想自己的来时路,李果觉得,做科研一定要专注,方向频繁换来换去,那不会做得深,更不用说发表世界级的论文,发现解决世界性问题的钥匙。
所以,首期他们将支持30位教授和有创新创意的学生,为其提供启动科研经费,解决他们所担忧的上述的所有问题。
最近,李果日常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和这些教授聊,笔记本里还梳理了个列表,了解这30位教授团队的产学研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这个想法和即将投用的基地也得到了包括科学城在内的多路国家队资金的大力支持。
投资人之一的重科控股就这样说:他们是科学城企业;他们的团队核心均是科学城高校——重庆大学的班底,技术力量雄厚;他们的许多订单在科学城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所以给予他们的支持是理所应当。
根据其可研报告,未来这里将孵化数十家专精特新企业——他们现在做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产业集群、产业链、产业生态。
03城与人相互成就
这几年,重庆高新区两易驻地,李果也随之搬迁,一起跟着高新区,跟着科学城在走。
他认为,一个新区总有新的机会:一座新的城,一个新的企业,往往是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
这个机会分两方面,首先是科学城是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治理亦是高需求——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重要举措。
另外科学城引进的很多新型的企业,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污水处理应用场景和机会。
航拍西部(重庆)科学城
譬如,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科学城一些区域排水不畅、雨污合流,每逢暴雨会导致内涝和水体污染问题。
在含谷镇湿地改造工程中,李果团队提出采用的智能高效生物膜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新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不仅处理周边生活污水,还及时处理雨季超量污水,湿地景观效果明显提升。
在巴福镇天坪村,基于灌溉和排放的双标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让当地小鱼塘不再受污,鱼儿悠然自得游来游去。
这个设施的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顶尖水平,在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臭味后,最大限度保留污水中原有的营养物质,可提供既干净卫生又有一定肥力的灌溉用水,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此外,针对黑臭水体治理和山地河湖水环境水质提升的需求,阁林环保还突破了山地河湖水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瓶颈,为城市河流带来生机,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构建水下生命共同体,帮助水体恢复其各种必备的“器官”,建立自身免疫力,实现水清岸绿。
高水平高标准助力科学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诸多的落地实践也让阁林环保在短短几年内就茁壮成长,成长为瞪羚企业。
这里不得不提到科学城另一个真金白银的重要助力。
众所周知,资金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去年,阁林环保有个申请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机会。
但工作人员看着几十页的申报文件傻了眼,连选哪一个类别都不知道。
这时,科学城“管家式服务”的出现,不仅解决了难题,还协助他们成功申报了专项资金100多万元。
阁林环保在科学城创新积分榜排名前列,从去年到今年,凭借积分,申请到了两笔总计1500万元的信用贷款,关键是政府还贴息50%,综合融资成本不到3个点。
李果以为,科学城的这些好政策,就是他们敢投研发的最强后盾。
资金在到账后,李果几乎全投在了研发上,“这对开展产品研发、助力技术升级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仔仔细细算了一笔账:首先是对研发本身的投入,以前一些高端的软硬件,包括装置的规模、研发的设备,要从外面去借,现在可以直接投入。
同时,促进了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今年他们招了9位应届生研发人员,这放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培养到产出经济效益,一般要3年以上,也就是说至少要投入数百万,才能够为公司带来产出和效益。
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合微电子中心
再则是加大了核心技术研发力度,譬如在全球首创DDOD技术、生物质填料、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方向上,原来可能是一个一个挨着来,一个有产出了,才能干下一个,现在可以同时开展多个技术的中试和生产性试验研究,大大缩短了技术产品化时间。
最后是市场的拓展,去年李果团队在湖南、四川、江苏成立3家外地子公司,这也是笔大投入,获得资金后,让公司得以快速拓展。
另外,科学城对于人才的关怀让李果颇为感动,阁林环保高端人才和科技研发去年一年总共奖补资金就达200多万,“只要把相应的材料递过去,剩下的事就等着,他们就会按时把钱打给你,不用去跑很多次。”
这一点李果自身是深有体会,譬如本身是金凤凰人才的他,在科学城购房置业时就有优厚的补贴。
现在,李果与科学城是越走越近、互动频繁。
“我们的沟通机制很顺畅,他们经常会询问企业需求,对口服务部门就上门来解决实际问题。”
他开玩笑地说,譬如位于巴福的产学研基地就是“要地给地,没钱给钱”。
如今,阁林环保已经成长为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以生态产业高精设备为依托,以创新人才为基础的创新科技型环保企业,打造的海绵城市、水体整治等项目在业界被广泛推广。
04“科”“产”“城”背后的人
李果的忙,公司的同事众所周知:今年上半年他在家里吃饭不超过5顿,而出差次数则是80多次。
因为,他目前主导的另一项重要事务,就是带头培养有研究思维的团队,带着他们在不同细分领域学习提升。
在这种强磁力吸引下,李果的团队是越来越壮大,21楼整层楼的另一半正在装修中,即将投用。
在两个多小时交流中,隐隐感觉到李果流露出的熟悉的意识流,但又不能确切地直指出来。
直到临别时,一个举动透露了李果的“心法”是有来头的,李果郑重其事地送出两大本厚厚的书,他的老校友任正非先生的近年讲话辑录。
“疫情期间‘闭关’,觉得总要做点什么,任先生的话对于我们的现实问题解决,很多都可以按图索骥,就将讲话整理成册,供内部传阅,也算是我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李果望着书说。
在李果看来,任正非早已是重大的骄傲,是他科技创新路上的偶像,而他正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李果近期的“小目标”也很明确——做以重大校友身份作为主要发起人的第一家环保上市公司,让这个年轻的公司同这个年轻的科学城,一起成长。
“三年时间,我们将把自己推向资本市场。这是做产学研成熟化的一个标志,不仅将带动整个重庆大学环境学院及环保领域的创新创业热潮,还把更多教授、博士、高端人才及产业吸引到科学城,形成一个绿色低碳的示范产业园标杆。”
李果说,在这里,能够源源不断地孵化出创新的、绿色的、低碳的技术和团队,不仅在西部地区,在科学城提供服务,更能够到全国去复制推广,助力双城经济圈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西部(重庆)科学城对外合作交流中心
一直以来,科学界都在找最微观的粒子,揭示物质最基本的构成,知晓内部物质间运动规律和作用机制,以形成对物质完整的认知。
于科学城,毫无疑问,“科”“产”“城”,是其三个最基本元素。
在这中间关键的关键,是“人”——譬如李果这样的科创人群。
以科助产,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人又完成科,形成有机的整体,完美的循环。
“人”是核心要素,这或许也揭示了科学城“科”“产”“城”背后的逻辑。
05众人爬山筑大“城”
每有闲暇,李果喜欢到寨山坪科学公园随意信步走走。
从科学谷后山入口拾级而上,镶嵌在果树绿植中的步道曲折蜿蜒。
登上山顶,恢宏现代的科学谷建筑群映入眼帘,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众多行业龙头入驻办公。
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谷效果图
目光及远,一栋栋智能工厂拔地而起,灯火通明,仿佛能看见工作人员在产线四周奔忙;一间间设备精良的实验室层出不穷,科研人员正加紧研发;多个高品质楼盘加速成型,长期霸榜销售排行。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里边的“人”。
回头看,许多的人正在爬山。
重庆崽儿刘大鹏,2017年中科院博士毕业后不到10天,就毅然决然来到科学城联合微电子。
当时沿海地区给他的offer不少,待遇也比现在高很多,他没有丝毫犹豫。
除了家乡情结,科学城建设大潮的掀起让这里与他专业研究高度契合也是重要原因。
现在,刘大鹏已在科学城安家置业,带领8人团队正研究微波光子集成技术,为下一代装备应用做适配。
随着科研生态越来越好,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师兄弟同行不断涌向科学城。
科学谷数智科创园一期内西部智联
去年4月,西部智联研究院高级总监周明珂一踏上这片热土,就再也挪不开步。在李克强院士工作站的强吸力下,西部智联也从最开始的几人逐步发展成如今130多人的团队。
随着高端产业化人才的不断涌入,短短一年多时间,西部智联已经孵化了西部智车等11家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项目公司,为科学城乃至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后来,更多的人仍在爬山——
前不久,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2023城市价值研讨会上披露: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这片“创新高地”,每年净流入实有人口超5万人。
截至2022年底,科学城核心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1.4万。
这些不断上山的“人”,各路人才不断聚集,众志成城,催生了这片火热的土,这座新兴的城,这座“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 PPP风靡环保企业缘何疑虑难消?:下一篇